台灣網路講堂:數位時代的民主:威脅與方案 會後報導

台灣網路講堂於11月21日(二)舉辦「數位時代的民主:威脅與方案」座談會,由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王鼎棫主編主持,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周宇修律師、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以及皮爾森數據 羅棋駿營運長,共同深入探討台灣的民主在數位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並尋找創新解決方案,以確保民主價值在當下及未來得以繼續實現。

王鼎棫主編開場首先解釋民主意涵為,民主是指人民自己可以作主,而涉及政府公權力的民主是可滿足民眾想法與期待的政策;而當民主碰上數位時代時也可能產生威脅,例如社群平台的演算法透過個資蒐集投放假訊息內容等。

羅棋駿透過AI繪圖工具來描繪民主圖像,當他利用政府力量、資本力量與社會力量三個關鍵字時,AI工具產出的是三者交鋒之圖騰;而當他把科技力量納入後,原本被交錯在一起的圖樣會被分開,他認為這是因為科技講究的是獨立辯證過程及獨立運作流程。他接續從成本觀點來談民主維運,這些成本包括建立與維護法律制度、政策參與、教育與傳播、維持社會穩定與轉型,以及對外政策等。從數據分析者的觀點,其不會在意未來人類發展樣貌,但是對於發展的過程,可以透過數據蒐集來觀察變化;而數位科技涉入社會變遷演變時,也應考量科技的涵蓋率與替代率。

周宇修從假新聞的角度來談科技對民主的影響。假新聞因為網路興起效果被放大,核實成本也更高,台權會的立場則是,管制不實訊息應兼顧言論自由。他提出因應假新聞現實面的三個困難點,其一是溝通,因為數位民主中,並非每一個人都具備有相同的科技能力;其二是極化現象使公共議題的討論更困難;最後是同質性,例如國內明明新聞業者很多,但各家媒體產出的新聞都一樣,也許是市場迫使媒體放棄屬於相對邊緣的新聞與看法。目前的解法有競爭及政府管制,但是要拉近資訊不對稱性,而先前NCC推出的數位中介法確實是一個好方向,只是在實施細節國內尚未有共識。

劉嘉薇從媒體與政策的角度來談。他說當前台灣的民主確實面臨著數位威脅,傳統媒體已沒落,網路興起也讓資訊之查證變得越來越不可靠。在政府也需要透過網路來讓民眾理解其政策情況下,因為網路內容品質參差導致真假難辨,也導致更多的問題。若透過AI來處理這些問題時,劉教授建議可應用弱AI來輔助而非取代人類的決策制定,他也建議發展AI應用於分析虛假信息與強化資訊安全,藉此防範數位極權國家。最後劉教授也提醒,當人們心中懷有憤怒與恐懼時,就比較容易受到網軍及假訊息的影響。

最末王鼎棫總結,當我們談論數位時代的民主時,工具的搭配重要;若我們重視民主且要建立共同體時,就不應該讓整個群體極化擴散,改善之道就是從更多的橫向溝通與聆聽開始。

本場次全程直播,歡迎至影音專區回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