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講堂: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未來工作?會後報導

台灣網路講堂於8月23日(三)舉辦「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未來工作?」專題講座,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副執行長梁理旋主持,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孫弘岳教授、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馬靜如主持律師、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薛承泰退休教授,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魏聰哲副研究員,共同探討AI科技改變勞動及對勞工公平性產生的衝擊等相關議題。

梁理旋副執行長首先說明目前觀察到的包括好萊塢大罷工的AI應用爭議,以及利用AI生成技術模仿歌手翻唱且造成風潮的幾個事件,並帶到本場座談主題所欲討論的課題。

孫弘岳教授援引近期研究資料,歸納出包括ChatGPT在內的人工智慧技術很有可能將取代白領勞工的任務,反而對藍領階級的衝擊較小。整理國外研究結果可發現,受AI影響最深之工作類型包括翻譯、文字工作、數據分析、會計、文書行政工作、創作或軟體工程師等,AI恐將減少許多高薪白領工作機會,高學歷職缺尤其危險。孫弘岳指出,未來熟練操作AI將成為必備技能,且企業恐傾向使用AI取代中高階專案職位。

馬靜如律師則認為,涉及到單純的資料蒐集、整理與產出之工作,遭AI取代的可能性會大幅提高。而AI科技衝擊勞工可能產生爭議的情境包括:老闆使用AI預測員工離職或違規傾向、生物辨識與監控員工健康、遠端遙控、使用AI評估KPI與員工績效等情境;在受雇者很難拒絕的前提下,她也建議未來勞動法應建立外部機制,避免AI工具的濫用。馬律師提醒,依目前最高法院對勞動基準法的解釋,若AI能取代某員工工作,企業是可以合法進行資遣的。他認為企業應用AI是有必要進行規管,例如廣泛用於徵才面試的AI演算法,可能包含人為偏見與歧視,在過往以人為主的徵才過程中或許難以判定歧視的存在與否,不過一但透過AI便可透過檢視演算法等方式,來找出違反就業服務法的證據。

薛承泰教授從社會學角度看待AI,說明此項技術具有三項特質,包括:資料儲存超越人類記憶、演算速度超越人類智力,以及自我學習超越人類惰性。薛承泰分析,AI未來能協助處理許多工作卻不會有頂嘴等情緒反應,且將顛覆目前學習方式,甚至能取代大學教授的寫作與思考;AI技術的強大分析能力也可能使研討會不再必要,並衝擊政府、銀行、企業等重要社會組成。薛承泰提醒,若AI未來有了靈魂和意識,人類恐面臨滅絕危機。

魏聰哲副研究員梳理AI發展脈絡,AI科技從1960年代發展迄今,其技術發展從模仿人類行為到與人類合作進行創造,AI想像力甚至超越人類。據目前所見,AI與機器人已開始協助從事重型勞動、照護工作者等辛苦且容易受傷的職業,而這有助於維護社會安定與經濟成長,雖然導入AI科技恐造成短期內失業人口增加,不過藉由在職訓練等學習歷程可行緩解,甚至帶來人才轉型之契機,同時解決重型勞動缺工問題。

本場次全程直播,歡迎至影音專區回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