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技術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憂。

雖然使用生物特徵識別,如面部掃描和指紋,可以讓人們免於設置密碼的麻煩,但這也可能引發安全隱憂。
想像一下,當我們造訪一家雜貨店,將再也不用拿出錢包支付,而是只需向一個小掃描器揮手即可。這可能聽起來像是未來科技,但在美國,已有超過三百萬人每天通過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向Amazon公司提供他們的生物特徵資料。
根據專家的說法,生物識別行業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而持續增長,而COVID-19更是推動了它的進步。
雖然希望收集用戶個人資料的公司在取得資料前需要徵得使用者的許可,但在各國政府傾向將公民的生物特徵護照和臉部識別技術應用於入境管制的情況下,對於希望保留個人隱私的公民沒有同意之外的選擇。

什麼是生物特徵資料,以及為什麼會使用它?

生物特徵資料是指任何能夠識別個人身分的身體相關數據。面部識別和指紋識別是最常用的特徵之一,步態分析(分析個人的步行方式)以及Amazon公司的「掌紋簽名」(palm signatures)也使用了生物特徵資料的應用。
Apple是首批開始商業化使用生物特徵資料的公司之一,他們於2013年推出了Touch ID,使用戶可以使用指紋解鎖手機。如今,蘋果使用TrueDepth相機進行Face ID識別。手機上的感測器會投射約30,000個不可視的點到用戶的臉上,並由紅外線攝影機捕捉到獨特的3D圖像。只有當感應的臉與儲存在設備上的圖像相匹配時,才能解鎖iPhone。
一般來說,安全、健康、金融和科技等行業的公司之所以使用生物特徵資料,是因為它比使用密碼或身份證明文件更加安全。
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副教授Melissa Goldstein也表示:「生物特徵資料可以避免我們在使用密碼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
以Amazon公司為例,公司聲稱其掌紋支付系統「One」的安全性比掃描虹膜還要「安全100倍」,在數十萬名已註冊身份之間的數百萬次識別中,沒有出現一例識別錯誤。

是否應該提供自己的生物特徵資料給企業或政府?

專家認為,分享個人資料本身並不一定令人擔憂,但需要關注的是這些資料如何被使用。
生物特徵資料與人們的身體相關聯,生物特徵辨識會相對更安全是因為個人的身體特徵有很多細微的區別,難以被偵測以及複製使用。但一旦資料被儲存在資料庫中,就有外洩的隱憂。Goldstein提出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將我的資料交給Amazon,只是為了使用他們的支付服務,結果這些資料未經我同意被投入到其他技術的開發中,那麼我會感到被欺騙。」
Privacy International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的慈善機構,專注於網路隱私問題。該機構的技術主管Christopher Weatherhead表示,去年(西元2022年),Amazon已因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向警方提供了11次用戶資料而遭受批判。
專家們還指出,資料庫還有可能遭受駭客攻擊,一旦生物特徵資料遭受破壞,要修復它將非常困難。且若生物特徵資料受到駭客入侵,可能導致用戶的個人隱私被用於實施醫療詐騙,但根據Goldstein的說法,使用掌心付款或用手指解鎖手機帶來的方便可能讓人們願意承擔資料被駭的風險。
Goldstein表示:「人們願意分享他們的資料,以換取他們認為的好處,但人和人之間對好處的定義可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自行決定什麼是好處,什麼是風險」

歐盟的生物識別資料保護

在歐洲,生物特徵資料受到歐盟的資料隱私法規《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的規範。歐洲數位版權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Digital Rights, NOYB)的資料保護律師Felix Mikolasch表示:「有效的同意是GDPR的具體要求。」他解釋說,這意味著在歐盟收集資料的每一家公司(即使營運地點在歐盟以外),都需要明確請求同意,並且這個同意需要是有效的。Mikolasch補充道:「有效同意有特定條件,它需要是自願的、具體的,並且要知情。用戶必須知道他們正在同意什麼,這些資料去哪裡以及之後如何使用。用戶還必須有權撤回此同意,這也意味著資料在之後應當被刪除。」
去年(西元2022年),法國、希臘、意大利和英國的資料管理機構分別對一間美國企業Clearview進行了罰款,該企業從網際網路上的影像(包括社交媒體)中創建臉部識別資料庫,違反了GDPR規定。
X(以前稱為Twitter)宣布將從2023年9月29日開始收集用戶的生物特徵資料,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家社交媒體公司是否存在違反GDPR規定的可能,因其尚未提供有關使用和收集資料的詳細資訊。
綜上所述,分享生物特徵資料或任何個人資料時,重要的是確保用戶了解資料的使用方式,以及是否同意這種使用方式。保護個人隱私是重要的,並且應該謹慎地考慮與任何機構或平台分享個人資料。

本文內容純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TWNIC立場

相關連結:Aylin Elci(2023). Biometrics might make life easier – but should you share your personal data online? Euronews.
檢自:https://www.euronews.com/next/2023/09/10/biometrics-might-make-life-easier-but-should-you-share-your-personal-data-online(Sep. 10, 2023)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