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IC文摘 — APNIC的起源

本APNIC文摘原標題為APNIC celebrates 30 years: Part 2 — First light, notes on the APNIC origin story,由George Michaelson撰文。

1980年代對網路的想像是電子郵件、檔案傳輸,還有一點可登入遠端主機的telnet功能,這時的主要參與者(約1萬出頭)如Vint Cerf、Bob Kahn、Bob Braden、Dave Mills和Peter Kerstein等人,大部分都位於北美洲,僅透過衛星與歐洲和部分亞洲架有實驗性的連結。

雖然這個「實驗工程」成長迅速,但當時並沒有任何全球化的大型合作計畫或協議。這段期間的網際網路協定旨在本地或地區運作。當時Elise Gerich在Merit Network擔任專案系統經理,同時是美國網際網路的骨幹,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網路(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 ,NSFNet)的合約廠商。

Elise回憶,即使在正式建立區域註冊管理機構前,他們就已意識到網路必須為全球社群,而非僅限於美國的學研界服務。T1 NSFNET剛啟動的那年,只有和2個非美國的網路(加拿大和法國)連線,但後來每一年都會增加10到12個國家。

註冊管理功能的發展

1990至1991年間,國際研究網路急速發展,這些來自全球各國的網路都希望互聯互通,也因此需要更有組織的管理功能,RFC 1366因此誕生。

Elise憶及當年和國際,尤其是歐洲社群的討論,表示他們決定將IP位址的數量限制和分配兩個議題切割,為當時剛開始建置網路的區域保留IP位址。

1991到1992年間,網路邁出學研界並逐步商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當時多個國家研究網路共同組成名為CCIRN的鬆散聯盟,APCCIRN則為亞太地區代表。

那時網路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維護網際網路號碼資源的發配。在區域網際網路註冊機構(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RIR)成立前,最早的網際網路號碼指配權威(Internet Assigned Number Authority,IANA)是由「網際網路之神」Jon Postel一人獨自負責。

這代表IANA只能以一人運作的速度回覆電子郵件和傳真,而且僅限於美西時區的上班時間。亞太地區和歐洲的使用者因此難以及時取得IP位址。當時的IANA服務和一般的網路資訊中心(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NIC)功能都只有英文,缺乏當地語言、也未能反映在地需求。

擴大網際網路號碼資源分配作業的規模,是當時美國以外地區的主要需求,亦受廣泛討論。東京大學和WIDE 專案創始人Jun Murai(村井純)也參與其中。

APCCIRN在1992年決定共同創辦網路資訊中心(NIC),一個負責分配功能、提供可信網際網路資訊的中立單位。村井純回憶,JPNIC當時同意資助此試行計畫,以協助維護、發展亞太地區的網際網路。

APNIC的誕生

1990年的David Conrad任職於夏威夷大學,正在執行NASA和NSF出資的計畫,連結日本、韓國、香港、澳洲、紐西蘭和美國的學術網路。同年他出席太平洋通訊(Pacific Communications,PACCOM)計畫會議,與多名亞太地區的同業結為好友,如現在APNIC的首席科學家Geoff Huston、村井純,以及韓國網際網路之父Kilnam Chon(全吉男)。

村井純在1991年邀請David Conrad到日本一起創建日本網際網路計畫(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IIJ),後者就此成為IIJ的第7名員工。開始在日本工作後,David馬上發現亞洲使用者因為時區差異,總是較晚取得資源和認證等問題。

在村井純的建議下,David決定在工作之餘實驗性地成立APNIC,並在1992年成為APNIC唯一兼職員工。三年後APNIC員工成長至3人:David和Masaya Nakayama(中山雅哉)2名兼職和1名全職員工Yoshiko Chong Fong。

到1995年底為止,APNIC共發配747筆、等同於45,473 /24的網路位址給125個代表單位,同時亦透過8個關聯國家單位間接發配多筆號碼資源。

Geoff Huston對這段時期的描述很適合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從八零年代開始,我們一直在想『負責的大人什麼時候才要來管我們』。但縱橫整個九零年代,我們都還像是一群年輕人在做實驗。要一直到很久以後,我們才終於了解『我們成功了』。」

本文內容純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TWNIC立場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與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合作,定期精選APNIC Blog文章翻譯摘要,提供中心部落格讀者了解目前亞太地區網路發展之最新趨勢。原文標題為E-gov DNS: Is there enough redundancy?

圖片來源: APNIC Blog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