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講堂:網路治理的地緣政治:邁向「數位冷戰」或「數位合作」?會後報導

台灣網路講堂於7月27日舉辦「網路治理的地緣政治:邁向「數位冷戰」或「數位合作」?」座談會,由NII產業發展協進會陳文生顧問主持,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李瓊莉教授、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彭睿仁助理教授、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執行長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劉大年主任共同探索網路治理的地緣政治新局。

劉大年主任提到,過去台灣多強調製造並提倡實體貨物貿易,但過去幾年數位經濟興起,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造成了變化。他首先分析全球數位貿易發展的三種體系,並點出數位經濟發展議題將成為美、中新競逐的焦點,在美中對抗、疫情持續,以及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風險下,也將促使各國更為關注供應鏈韌性議題。他進一步提及數位貿易議題應關切重點包括:數據在地化、數據跨境流動、數位稅以及個資保護等。最後劉主任針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提出看法,他認為未來全球數位貿易議題將會形成美歐、中國為首的兩大陣營,台灣要能有效地在數位與實體貿易兩方面都可以在兩強中取得槓桿,並更積極參與全球數位貿易談判與合作,例如爭取加入數位夥伴協定(DEPA)成員。

黃勝雄執行長則從網路技術規範形成方式,來觀察網路治理的地緣政治課題。他首先引用「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描述當新興勢力威脅到現有強國的國際霸主地位時,所形成的嚴重結構性壓力而導致明顯的戰爭傾向,亦即中國與美國間的關係,他也認為短期內,中、美兩國競爭關係不會消失。黃執行長提到,網路治理是由多方利害關係人所共同訂出的政策或規範,若限縮網路治理在技術領域(TIG),只要任何一方違反這些規範,便可能讓TIG無法運作。他再以TWNIC的DNS RPZ服務為例,雖然執行的依據是法律文書,但是加入的業者則是自行訂定了技術規範來滿足下架侵權內容的網站。他也進一步提到,TWNIC和DotAsia的合作,也讓該機制的效果可延伸到境外。

彭睿仁教授則從數位主權切入地緣政治的討論。他認為主權的影響力是可以擴張的,台灣要做的不是要建立出超大平台,而是創立一個保障我們自有市場或數位主權不會受到外國入侵的環境。他也建議,從策略面台灣雖不像美國等大國可直接主張主權,但起碼可以透過跟平臺間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合作,在這樣的合作基礎上累積自己在數位主權的影響力,再與周遭國家(如韓國或日本)建立一個以非個資料為主的共同開放雲端交換空間,以形成一個民主數位主權結盟,也形成在網路空間中地緣政治戰略的合作地位。

李瓊莉教授從國際合作角度來看這些網路治理與地緣政治議題。他認為,地緣政治的競爭是以美國、中國為主的領導權競爭,他也就國際有關網路治理倡議近期發展做了歸納:首先是美國移轉到以價值為基礎的結盟,例如未來網路宣言就是以人權為核心提出五大原則,而參與者多為民主國家;歐盟則是從數位主權移轉到數位外交,期望透過外交戰略、數位同盟關係,來處理因應俄烏戰爭產生的各式網路問題;中國則是從數位主權移轉到規範建立,其在近期宣佈成立「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參與者多為企業及極權國家政府。李教授最後也建議,包括Paris Call以及聯合國管道,都是台灣可嘗試參與的機會。

本場次全程直播,歡迎至影音專區回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