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革命-Web3.0

莊舒歆/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網路的發展

網際網路的發展,從Web1.0到現今Web3.0,是伴隨著人類的需求和使用而持續演進。以圖書館來譬喻可以貼切的形容網路世界,龐大的書籍數量就像網路世界的資訊和產品一般,人們可以輕易的探究、摸索和交易資訊與產品。

回顧過去,Web1.0 只是單方的呈現內容,單純讓使用者接收,用戶就是搜索並瀏覽,就像去圖書館找書並且翻閱一樣。

到了Web 2.0時代,使用者不只是用眼睛瀏覽,可以到處留下自己走過的痕跡,能自行寫下內容並上傳到網頁上,就像圖書館讀者留言區,看書後提供自己的借書證(身分證明)讓管理員(第三方)核准,留下我們的筆記、心得在留言板;同樣地,在網路上我們寫上我們對於人、事、物的想法彼此分享,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但是相對的我們需要提供資料給予平台才能做出行動。Web2.0具有互動性,由企業提供獨立、中心化的服務。

此時Web 1.0網站投餵資訊給用戶的時代過去了,Web 2.0更注重於用戶交流和回饋的社交與評論網站。

來到聲量極大的Web3.0,其實Web 3.0概念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最早期的推手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發明者Tim Berners-Lee, 他提出語意網[1]`(Semantic Web)的想法,認為新世代網際網路,電腦將用模擬人類的方式處理資料,所有數據都可以依據上下文、概念進行理解。約會網站 eHarmony 的研發高級主管 Gian Gonzaga曾說:「網路可以開始回饋我們所不為人知的東西, Web 3.0 能學習並了解你是誰。」[2]。2014 年,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Web 3.0 的想法[3]。他指出,應該有一種不受審查、低門檻的基礎網路傳遞協議來取代目前的傳統網路技術,保護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與資金流動。不再像Web 2.0一樣,第三方科技巨頭有巨額利潤與壟斷權力。

理想中的Web3.0,用戶每個人都身在圖書館內,沒有管理員,我們需要付出,幫忙維護、打掃環境,繼而取得我們想看的書籍,而不再需要透過管理員(第三方)。人們聚集圖書館內,一舉一動都會被觀察並學習,有時就會有熱情觀察你的小精靈(AI),推薦一本符合你閱讀喜好的書;Web 3.0 可以比作理解用戶並實現個性化的人工智慧助手,但這需要用戶提供大量且長久的數據,讓人工智慧了解你。

 

Web3.0爭議

密碼學家計算機安全研究人員Moxie Marlinspike,同時也是Signal的創建人對於加密貨幣的世界有個疑惑[4],人們所討論的區塊鏈,只圍繞著與伺服器之間的信任模式。人們不會想自己建立伺服器,所以企業銷售能存取以太坊節點的API服務。然而,這些客戶端的API沒有任何方式來驗證區塊鏈是否真實存在,這又變成了一個中心化。

一般而言,NFT不會把資料存放於區塊鏈上,因為成本太高,通常擁有者只會有一個指向內容的連結。Moxie發現,在知名NFT平台上,以數百萬、甚至千萬美元出售的NFT藝術品,其連結沒有使用加密技術。意味著只要能夠存取或駭進該機器、買下該網域名稱,任何人都能變更NFT的圖像以及名稱。

Moxie還做了個實驗,在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傳了圖片,後來因為不明理由遭到下架,他發現NFT作品消失在他的加密錢包中。原因是加密錢包使用了OpenSea API來顯示NFT,所以當OpenSea移除了相關NFT之後,錢包內的NFT也跟著不見。但這本來不應該發生的,因為Moxie的NFT作品已經登記到以太坊的網路了。

上述的狀況顯露出 Web 3.0行業的一個深層問題,標榜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應用,其實並沒有能力和區塊鏈進行直接關聯,反而使用的是幾家區塊鏈公司的API。造成了明明知道自己的資產就在鏈上,但是加密貨幣客戶端卻無法顯示它存在的窘境。

Moxie認為目前的Web 3.0 不能將人們自中心化解放,也不認為它會改變人們與科技的關係,依舊需要仰賴中心化的分散式網路,他認為最值得思考的事情之一,是該如何避免其隱私能力低於目前的Web 2.0。

除了Moxie外,Tesla執行長Elon Musk也認為那只是個噱頭,曾說:「有誰看到Web3了嗎?我找不到。」[5]

結語

當人們以Web 3.0宣傳去中心化的時候,該思考的是:如果一個技術要最大化的被人使用,就必定會有中心化平台的出現,因為只有平台不斷的更新、改善,將產品做到簡單易用,才能吸引更多人使用。

單看區塊鏈行業,雖說去中心化,但實際仍是基於中心化(交易所)平台;雖然去中心化的實現,在目前看來仍需更多的時間和技術去突破,但去中心化理念的確激發人類更多的想法,貨幣的去中心化產出了加密貨幣,網站的去中心化產出了Web 3.0概念。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留意資安及隱私問題,網際網路的演進造就越來越龐大的網路群體以及巨大的網路經濟,Web3.0的實現需要更為安全的網路環境。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前技術長Balaji Srinivasan曾說:「Web 3.0給予的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保證。」[6]

目前的網際網路已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但從去中心化與個人隱私權益保護的立場來看,Web 3.0有存在的價值,也是人類社會的未來式,期望Web 3.0能引領我們開啟下一場科技革命的大門。

[1] Tim Berners-Lee, James Hendler and Ora Lassila(2001). The Semantic Web. Scientific American. 檢自: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0210556/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566c/1c6bd366b4c9e07fc37eb372771690d5ba31.pdf

[2] Sara Martin(2011). The promise of Web 3.0. 檢自:https://www.apa.org/monitor/2011/10/web

[3] Tristan Winters (2014). WEB 3.0 – A CHAT WITH ETHEREUM’S GAVIN WOOD. 檢自:https://bitcoinmagazine.com/business/web-3-0-chat-ethereums-gavin-wood-1398455401

[4] Moxie Marlinspike(2022). 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 檢自:https://moxie.org/2022/01/07/web3-first-impressions.html

[5] Twitter.com

[6] Balaji Srinivasan (2021). Web3 offers the possibility, not guarantee, of something better. 檢自:https://twitter.com/balajis/status/1473204021183668226?lang=zh-Hant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