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TF進化史

過去50多年來,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這個集合體制定了無數網路協定,成功打造今日的數位網路設備及服務全球市場。起始於1969年,這個當初由網路研究人員鬆散組成的智庫,現在已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標準制定組織。

喬治亞理工學院山姆能恩國際事務學院(Sam Nun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國際策略、科技及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echnology, and Policy,CISTP)特聘資深研究員Anthony Rutkowski特別撰寫「The IETF Evolution」一文,透過爬梳IETF歷年會議紀錄,了解IETF的參與人口組成變化,如何反映科技與市場幾十年來的劇烈改變,以及IETF如何與時俱進。他特別聲明,文章目的並非作為「IETF正史」,僅希望透過回溯紀錄,成為一個墊腳石,供更多人進一步了解、剖析IETF的參與人口組成。

如Rutkowski所述,歷史事實在不同的詮釋角度下,也可能顯得截然不同。本文摘要翻譯Rutkowski「The IETF Evolution」一文,其中陳述的觀點、立場及價值判斷,也請讀者自行斟酌理解。

起始(1969 – 1986)

1969年4月,一群高級研究規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網路研究人員之間,開始流傳「徵求意見稿」(Request for Comments,RFC)文件,這群人與RFC,就是IETF的雛形。這個由Steve Crocker領頭,自稱網路工作組(Network Working Group,NWG)的鬆散組織,成員主要來自2家私人企業及2所大學,再加上ARPA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IPTO)的主任。

到了1971年,NWG的成員已擴充到涵蓋7家私人企業及7所大學,也陸續成立處理如資料管理、網路圖像、電子郵件及各式協定等不同議題的子工作組。但在這之後的15年,NWG並未繼續擴張,成員仍以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DARPA)相關研究人員為限,RFC也僅在此群體內公開流通。

同一期間,許多其他重要的網際網路組織也陸續誕生,包括由時任ARPRANET專案經理Vint Cerf在1980年成立的網際網路設定控制委員會(Internet 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ICCB)。ICCB在之後幾年被網際網路諮詢委員會(Internet Advisory Board)取代,最後正式定名為網際網路架構委員會(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IAB)。

初期架構及使命(1986 – 1990)

在1986年DARPA閘道演算法及資料架構任務組(Gateway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Task Force)的第四屆會議中,以「找出並解決國防部網際網路運作及短期規劃的工程問題」為目的成立了IETF。因此契機,NWG以IETF之名組織化,受到的支持也顯著成長。這個史上第一次的IETF會議(IETF#1)共21人參與,與會者由來自13個不同美國政府單位及來自學界、業界的承包單位組成。

草創之後,IETF在短短幾年內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其中,美國國會透過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投入250億美金鉅資提拔國內網路研究、標準制定、網路應用研發呈現等產學業界,加上NSF、NASA及教育部都致力推動TCP/IP協定與應用,也是IETF得以迅速茁壯的重要關鍵。

除此之外,IETF也逐漸擺脫「僅為國防部網路計畫服務」的狹隘任務,廣邀民間企業、其他政府單位,以及不同網際網路標準制定組織參與。到了1987年7月的第6次IETF會議(IETF#6),諸如Cisco、HP、IBM及NASA都在出席名單內。

在這之後,由國家科學基金會網路(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主導,橫貫美洲大陸、使用TCP/IP的網際網路基礎建設也進入建設白熱期,更規劃繼續發展並連接全球網際網路。IETF因此成為與會者交流技術、討論新興應用,合作探討如何結合並連貫現有及未來網路協定的重要場域。

重要改變及成長(1990 – 1998)

IETF在1990年登上了世界標準制定的舞臺。1990年2月,世界上主要的網路標準制定組織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弗瑞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舉行第一次全球高峰會,討論標準組織如何趕上科技及市場變化的速度。會議期間,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秘書長邀請當時的IAB主席Vint Cerf,向與會者介紹IETF的標準制定流程。IETF開放參與、流程透明、紀錄公開的參與模式前所未有,也因此廣獲關注。

第23次IETF會議(IETF#23)於1992年在聖地牙哥舉行,會議中花了許多時間介紹IETF如何從DARPA下的小型團體,演變成廣納網路研發、營運、經銷及研究人員的開放國際社群,共同為了網際網路的順利運作而努力。本次會議人數已經成長至529人,參與者更不再侷限於美國境內,共有43名來自14個不同國家的外國人參與會議。從會議紀錄中也可看出,越來越多電機與電信系統服務的供應商開始積極參與IETF。

1994年,IETF發表了「IETF之道」(The Tao of IETF)。文件中將IETF定義為「鬆散、自行集結,為了網際網路及相關技術的進化工程提出技術與其他貢獻的一群人」。2001年上述定義將「網際網路及相關技術」改成簡單的「網際網路科技」,到了2006年,又再度簡化為「鬆散、自我集結,為網際網路科技的進化工程提出貢獻的一群人」。2012年,此定義正式以網頁形式公告,可預期未來仍將持續跟著時代演化。

巔峰時期(1998 – 2007)

無論在參與人數、業界投入程度,或新市場的創造來說,1998到2007年期間都可視為IETF的巔峰。在這期間,以TCP/IP為基礎的網路建設與商機急速成長擴張,眾人所熟知的網際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及隨之引起的電信泡沫(telecom bubble)都發生在這時期。在景氣一路走高的1998年,第43屆IETF會議參與人數達到1,551人,分別來自27個國家、共546個組織。網際網路商業設備及服務供應商更是積極參與IETF,尤其當時TCP/IP技術大量應用於支援電信服務,許多電信業者也因此常出現在IETF會議。然而,狂熱投資的泡泡在2001年破裂後,這些一時踴躍參與IETF的業者也逐漸消失。

這期間的另一個重點,是IETF逐漸確立其作為網際網路倡議者的政治理念。2004年發布的IETF使命宣言(IETF Mission Statement),至今仍是約束IETF工作及變革的基本原則。宣言中,IETF表示網際網路並非價值中立,IETF也不是。IETF希望網際網路能造福共享其「開放公平」理念的社群,並擁抱去集中化、邊緣使用者權利、開源共享等符合IETF核心價值的技術理念。

成員延續與演化(2007 – present)

自2007年至今,IETF的參與人口經歷20多年的波折與成長,如今已進入穩定時期。許多不同的組織單位把IETF當成推動自家商品或服務的平臺,繼Cisco之後,華為已成為最踴躍參與IETF的組織,亦有許多企業固定出席IETF。以全球地區分布而言,來自中國的參與人口急遽成長,目前已成為IETF非美籍參與人數第一名。

全球疫情之下,2021年的IETF#100e共有來自68個國家、498個組織的1,329人線上與會。即使全面轉為線上會議,數據顯示無論是參與人數最多的國家或企業,以及與會者國際分布,都和實體會議沒有顯著差異。尤其線上形式免除了旅途開銷,許多企業反而可以派更多員工參與會議。

IETF個人參與者

自從在九○年代脫離國防部計畫及NSF資金後,IETF的風格相較其他業界標準制定組織始終獨樹一幟,以個人身分、而非代表公司出席的參與者比例很高,而且聲量與權力絕不亞於企業代表。

以個人身分參與IETF的這些人背景十分多元,從由企業出錢贊助、為出資者謀取情報或參與標準制定的電腦科學家或獨立顧問,分享研究或探詢工作機會的學者研究員,到獲補助出席的弱勢或偏遠地區成員。雖然個人參與者是IETF重要的一部分,但如上述受贊助出席的「獨立顧問」,個人參與者究竟是否誠如其所宣稱的代表「個人」,或是以「個人」名義為企業喉舌,尤其IETF做出的決定足以影響市值百億的網際網路市場,這些難以確認的個人參與者身分,不免為整個組織及決策流程蒙上一層不透明的疑慮薄紗。

IETF的國際化

1992年後,IETF的非美籍參與者人數大增,其中以1995至2010年期間成長最快,達到整體參與人口的四成。這些人大部分來自少數幾個歐洲國家及日本。自2010年起,中國參與者成為非美籍參與人口的大宗,並穩定占整體人數近一成。整體而言,即使非美籍的參與人口增加,但以國家數而言,仍然侷限於少數國家。換句話說,名義上為了拓展多元包容,刻意輪換會議場地、在世界不同地區舉辦會議的努力,並未轉換成實際的IETF參與人口多元包容。

未來展望

大部分以志願協作為主要工作模式的組織,都會定期檢視成員組成,藉此改善組織的作為與使命,IETF也不例外,最近IAB的RFC五十年(Fifty Years of RFCs)即為一例。IETF主席最近也啟動諮詢流程,徵集針對IETF組織效率及改善需求的意見。

30年前,IETF還年輕時,是個力求改變,樂於與其他歷史更悠久的標準制定組織合作的團體。如今,隨著IETF邁向不惑之年,也面臨如何避免結構僵化、持續聽取社群意見、改善透明度並防止少數利害團體獨大等課題。Rutkowski建議,再次開始積極與其他組織協作,也許是可以考慮的解決之道。

相關連結:

Anthony Rutkowski (2021). The IETF Evolution. CircleID.

檢自:

https://www.circleid.com/posts/20210526-the-ietf-evolution/ (Jul. 16, 202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