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IC文摘—盤根錯節網路世界裡的網頁快取攻擊

本APNIC文摘原標題為Web cache attacks in the tangled web,由Akamai資安團隊的架構師Kaan Onarlioglu撰文。

每則成功抵達目的地的HTTP訊息,都必須經歷艱險漫長的網路旅程。

這些訊息必須歷經巨大的內容傳遞網路、雲端平臺、封包檢測、容量平衡測試,以及沿途不時出現的代理伺服器,才能抵達最終目的地。有了快取(cache)技術存下這趟遠征的沿途資料,訊息就得以縮短加快回程;換句話說,多虧了網路上遍布的代理伺服器和快取,網際網路通訊的規模才得以持續成長。

在傳送HTTP訊息時,網路系統中的各元件都可能需要拆解、分析,甚至轉換格式。但是,網際網路分散式的技術本質,也意味著這些在不同地方進行的不同動作,並非總是以同樣的形式執行。這些看似細微的差異,一不注意就可能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最後引發網頁快取的安全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類似問題,本文作者與Akamai團隊、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以及義大利特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rento)針對網頁快取詐騙(Web Cache Deception,WCD)展開聯合研究計畫,研究成果也於最近舉辦的Usenix安全論壇發表。本文僅簡介研究重點發現,有興趣的讀者也可由此閱讀研究全文。

研究結果發現幾項重點。首先,不能以「單一元件失常」的觀點理解網頁快取攻擊。網頁快取攻擊的規模並不僅限於孤立元件,唯有以宏觀視角看待網路中所有元素的互動情況,才能更有效的監控網路快取攻擊。

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針對所有HTTP處理器展開全面、系統性的調查,釐清期間的互動情形,進而建立特定公用的設置規範。然而,目前市面上仍不具足夠成熟的工具得以達成此理想。

雖然這表示目前對於網頁快取攻擊我們只能被動反擊,但作者仍保持樂觀。網頁快取攻擊容易啟動的本質,反而提供白帽駭客絕佳的測試機會。只要在內部網路架設好適當的測試環境,內部測試團隊及專家可以盡情測試而無須擔心引發衍生的安全威脅。作者認為,結合持續成長的網頁快取攻擊相關研究文獻,以及實體動態測試結果,上述的理想解決方案將不再遙不可及。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與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合作,定期精選APNIC Blog文章翻譯摘要,提供中心部落格讀者了解目前亞太地區網路發展之最新趨勢。原文標題為Web cache attacks in the tangled web

圖片來源:APNIC網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