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witter恐遭罰2.5億美金事件看日益嚴重的網路個資濫用問題

社交平臺Twitter近期安全事件頻傳,在今(2020)年7月中發生的包括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比爾蓋茲等名人的帳號遭駭客盜用的事件,才剛剛抓到駭客嫌疑犯,8月初又可能遭鉅額罰金。Twitter 在8月3日對外的監管文件中提到,其收到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的訴狀,指控Twitter 在2013年至2019年期間,把用戶基於安全目的所提供的個人資料,用於投放特定廣告之途;截至本文完稿時,Twitter尚在接受FTC調查,並可能會付出1.5億至2.5億美元的罰金。

Twitter受到的指控主要是,其鼓勵用戶提供做為雙重身分驗證用途的手機號碼,不但被Twitter用在傳遞帳戶登入驗證簡訊之外,還出現在其廣告合作夥伴針對客戶投放廣告的資料庫中。這個被Twitter宣稱只是無心之過的行為,很可能會讓Twitter違反其與FTC在2011年所簽署的消費者隱私協議。根據該協議,Twitter不可誤導人們有關其採取的安全與隱私保護措施。Twitter並沒有說明此無心之過造成的原因、何時開始發生,也沒有公開說明影響的用戶人數與範圍。

就在去年7月,另一個社交媒體巨擘Facebook也才與FTC就劍橋分析8,700筆用戶資料外洩案件達成高達50億美金的和解,和解包括Facebook將持續接受主管機關的監管。從Facebook到Twitter,無論錯誤行為是無心或有意造成,都代表著廣泛在網路廣告發展中越來越嚴重的個人資料濫用課題。

在Twitter的案件中,用戶提供手機號碼以防止自己的帳號遭未授權者的登入,這些用戶大多不會預期自己所提供用來驗證的電話號碼,還被用在發送特定廣告的用途。像是Facebook、Twitter或Google這類的網路平臺業者,在數位廣告業務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掌握了比其他廣告公司更多的用戶數據。而駭客也覬覦著這些巨量數據,2017年Equifax遭駭客入侵之事件,便外洩了1.47億名消費者資料,包含敏感個資與金融卡資料。

現在不只是科技大廠,每個人手中的智慧型手機裡,大大小小的Apps,知名的或不知名的App開發商,都在蒐集每一位用戶的定位資訊或其他個人資料,然後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出售這些資料。

業者之所以希望盡量多蒐集有關個人的資料,主要是因為這些資料可以協助他們獲利,而獲利的模式就是在消費者眼前投放廣告,或推薦可讓用戶在網站停留時間拉長的內容。例如,在觀看YouTube節目時,喜愛貓狗的觀眾便會不斷接收到有關寵物的影片推薦,影片中穿插著無數的廣告。如此的寵物影片推薦或許無傷大雅,但如果是民主國家總統候選人,可以買到依地理位置資訊判斷在某一段時間曾經參與過特定活動的民眾資料,用以判斷其政治偏好,並投其所好的投放政治廣告時,恐怕就有合宜與否的爭議性。

網路廣告也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侵略式的挖掘與使用個人資料。就在今年6月,美國國稅局向一家名為Venntel的商業公司採購資料庫使用權限,試圖從該記錄數百萬部美國手機定位資料的資料庫中,找出嚴重違反稅法或涉及行錢的行為,彷彿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網路監控。

當公私部門都在肆無忌憚使用這些個人資料,且未善加保護,特別是當今科技領域四大天王Google、Facebook、Twitter及Amazon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們將越來越無法掌握自己的資訊,包括這些資訊儲存、處理與利用的方式。面對這些擔憂,或許美國人最期望的是,讓企業蒐集個人資料之際受到法律上的限制,此期望也可從幾位美國國會議員的提案中顯現。今年6月,俄亥俄州的民主黨參議員Sherrod Brown提出消費者隱私保護法案草案「Data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Act of 2020」,建議業者只能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能蒐集資料;密蘇里州的共和黨參議員Josh Hawley也在2019年5月提出類似的法案草案「Do Not Track Act」,試圖透過實施與執行所謂的「禁止追踪」系統與程序,來保護消費者免於資訊挖掘或針對性廣告之害。

回頭看我國的情況,臺灣網路使用者的Facebook使用率超過九成,Facebook也握有大量的臺灣民眾數位足跡資訊。我國早有《個人資料保護法》,法律也規範只要在當事人同意或是存在契約關係、法律明文規定等狀況下,可以合法蒐集個人資料,但應告知蒐集目的等事項。法律條文中也具有針對個人資料用於行銷的相關規定,例如當事人可以拒絕行銷。

只是,《個人資料保護法》所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中,是否包括如Facebook或Google蒐集有關個人的網路使用習慣、GPS定位資料等,都還有待進一步釐清。或許現在大家能自我保護的,就是在使用社群服務時,多花點時間去尋找有關廣告投放或隱私設定的資訊,自行做出最佳設定了!

圖片來源:freepik

參考資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