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IC文摘— 現在的RFC是如何產生的:個人意見

本APNIC文摘原標題為Opinion: The making of an RFC in today’s IETF,由APNIC首席科學家Geoff Huston撰文。

本文作者Geoff Huston做為共同作者的一份「徵求意見」稿(Requests for Comment,RFC)即將正式發布,Geoff特撰此文抒發心情,並針對現在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內部的RFC審核流程提出個人針砭意見。

Geoff首先細數這篇RFC經歷的審核流程。包括工作小組內部多次審核及終版審核,各領域—營運領域(Operations Area directorate,OPSDIR)、通用領域(General Area,GENART)、路由領域(Routing Area,RTGDIR)、網際網路領域(Internet Area Directorate,INTDIR),以及傳輸領域(Transport Area,TSVART)的審核,還有網際網路工程指導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IESG),加上各領域主席(Area Director,AD)的個人評語。

直到最終環節,RFC編輯團隊的審核完成,都未能結束這份RFC的審核之旅。它還要經過真正的最終環節「AUTH48」、作者有權更改RFC內容的最後48小時,才算「完成審核」。

這漫長的審核流程總共花了2年5個月,期間RFC被改了22次。但是,經歷這長達29個月的反覆審核後,這份RFC有因此無懈可擊,找不到一點錯漏或模糊之處嗎?常理而言並不可能。

回顧過往,因為看不慣「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OSI)場域中冗長的標準制定過程,當時的網路社群建立了IETF。IETF的成立初衷是開放、靈活、實際、有用,希望提供技術社群一個環境,大家只須專心寫程式碼,確保寫出的各種應用可以和同一協定的其他應用互通。

然而,隨著時間演變,RFC的性質已經和IETF草創時期大不相同;當年的RFC傾向「說明討論」,現在卻更像「頒布規定」。也因此,IETF對「正確、精準、清楚」的追求也開始走火入魔;在Geoff看來,這種偏執對IETF和RFC都沒有好處。

至於Geoff這份即將發布的RFC究竟內容為何?RFC的標題是「IP分裂化易碎」(IP Fragmentation Considered Fragile),致敬戴克斯特拉(Edsger Dijkstra)1968年的經典文章「Go to語言有害」(Go T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

這份RFC花了28頁的篇幅,經歷兩年多的審核流程,只為了講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在公共IPv4網際網路中使用分割封包(packet fragmentation),很容易被丟包卻沒發現。這種狀況在IPv6公共網路中更為嚴重。

最後Geoff也不忘補充,照現在的情況看來,RFC審核時間過長的問題,可能比IP分裂化更值得憂慮。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與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合作,定期精選APNIC Blog文章翻譯摘要,提供中心部落格讀者了解目前亞太地區網路發展之最新趨勢。原文標題為Opinion: The making of an RFC in today’s IETF

圖片來源:APNIC網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