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位科技承先啟後,攜手全球公眾共創未來

善用數位科技承先啟後,攜手全球公眾共創未來

活動資訊

  • 日期:2020年9月17日(四)下午14:00-16:00

  • 專家座談:

主持人:黃勝雄 董事長(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與談人:吳國維 顧問(NII產業發展協進會)、周宇修 會長(台灣人權促進會)、曾更瑩 律師(理律法律事務所)、蔡志宏 執行秘書(行政院科技會報)

座談焦點

會議首先由黃勝雄董事長介紹與談人,並說明本座談會探討的四大焦點,包括:

1. 聯合國成立100周年後,網際網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

2. 數位科技與網路是否會促進更加公平的發展。

3. 數位科技與公眾和政府間的信任關係走向。

4. 因應未來挑戰,臺灣如何參與國際網路治理。

與談人對座談主題之整體意見

  • 吳顧問

不同國家對聯合國的影響是不同的。例如,川普對聯合國不大滿意,因美國是出資最多者,但聯合國的決策往往不符美國利益。90年代末期,網路開始興起並商業化,聯合國也開始關注此議題,當時焦點集中在網路關鍵資源,歐盟認為應把關鍵資源管理權放在日內瓦,無論管理的組織結構為何;但中國和蘇俄則認為應納入聯合國底下,以國際公約規範之,其中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放在國際電信聯盟之下,其二是另立組織規範之。在2003年,國際開始討論此議題時,許多政府代表根本搞不清楚網路的定義與特性,例如印度提出教育的重要性,而非洲國家則提出食物和水電的需求。到了2005年,各國政府才又重新聚焦,所幸並未改變原有網路關鍵資源管理的架構。

接著,吳顧問又提到歐盟對網際網路的看法,他認為歐盟因為無法網路商業應用服務領域與美、中競爭,在能夠在網路上佔有一席之地、不用資料在地化方式來掌握民眾個資,以及發展人工智慧的期望下,開始用法律、規範來影響網際網路,因此提出包括GDPR、被遺忘權、數位稅以及人工智慧道德等的規範。

  • 周會長

講者從自我經驗談起,說明數位落差在生活上的影響,針對科技發展是否會維繫甚至增強人民與政府的信任,他提出三個討論方向。其一,當傳遞訊息的管道聚焦在網路,可能會造成不使用網路的人無法取得資訊;其二是假訊息,而網際網路讓這些假訊息以病毒式散播出去;第三個則是透過全球化的社會網路鑽漏洞規避法律責任,例如:跨境課稅、虛擬貨幣管制等。此外,大數據與隱私權的爭議也是重要議題,企業可能會蒐集消費者的使用行為模式,然而,消費者不一定有資安意識,且可能為了消費目的而配合。

  • 蔡教授

蔡教授引用一份臺灣2030預測報告內容,其提及臺灣將面對高齡與少子等較嚴重議題,倘若我們連續人口下降25年,大家可以思考科技網路如何影響社會?他提出幾個維持經濟與競爭力的方向,首先是,臺灣要讓很多人擁有多重技能;其二是我們要學習多元與包容,創造吸引不同國家的人才及移民來臺灣工作的環境;最後是鼓勵女性投入科技領域,同時增加世代和性別平等。這些方向,網際網路都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例如AI+5G科技,即時翻譯可能就會出現。

預測也不見的準確,例如Covid-19的出現,實際上也帶來了很大的變數。未來疫情若持續下去,我們需要思考,臺灣一群已落後的族群,要如何拉拔?臺灣需要推動數位轉型,讓從事傳統產業者不會被數位科技給淘汰,並給予最弱勢者較多的照顧。最後可觀察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是否有變化?臺灣自己在國內的位置又是如何?是否有照顧到社會不同族群和產業,增權中小企業。政府可能無法面面俱到,也會需要各方來協助關注與提醒。

最後蔡教授也提到政府部門本身也需要進行數位轉型,社會需要鞭策其轉型,又不會讓其失能,這是需要權衡的。網路科技可以幫忙,但需要大眾一起發現關鍵的問題。

  • 曾律師

曾律師首先從填寫聯合國75周年調查問卷的經驗,提及臺灣在國際地位中不被重視,或許可思考從聯合國體系脫離的選項?而有關數位科技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她從女性和母親的角色出發,認為未來是很難想像,臺灣進入服務業社會,但年輕人忽視基本能力訓練,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發展下,所使用的工具也會跟著變動,但是不變的是思維與能力,當孩子迷失在工具中,在享受之際卻未能培養能力。道德價值的判斷是重要的,過去傳統美好的價值仍需保留。

針對臺灣當前面對問題的因應,我們是否走在正軌

  • 吳顧問

臺灣最大的問題是國際化不足,他認為臺灣人在國際場域和其他國家代表互動的能力相當差,在教育上應強化國際視野。再者,臺灣在政策的橫向溝通能力也不夠強,缺乏跨領域思維,政府應處理跨部會、跨領域溝通問題,不然只能淪為國際社會的棋子。吳顧問也認同曾律師提到的臺灣國際地的問題,強調臺灣可認真評估加入聯合國的優劣與價值。然而,價值是弔詭議題,當代價值衝突以美中為例,國際社會重視中國的存在,當美國國務卿提出「Clean Network」時,Internet Society對它大加批判,但卻不見其對中國網路審查作出批判。

  • 蔡教授

當新興科技帶來使用便利時,是否真的為人類社會帶來助益?又是對「誰」有助益?例如當人工智慧加上網路科技,倘若被應用在邪惡用途,對人類行為的預測、情緒的判斷,可能會對社會產生更大的控制。無論是5G或是其他科技發展,是為了企業或國家的利益而發展,不見得對人類社會是有助益的。不是所有新科技的便利性都是正面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國與國之間因科技產生的衝突如何降低?以臺灣的實力大概只能做到「因應」,因為臺灣在國際上有必要與各個國家往來,只要臺灣社會有共識,要切斷與某個國家關係,或許才有切斷的本錢。

  • 周會長

臺灣要在要尊嚴和進入國際社會中做選擇,其實是兩難的。周會長從人權組織參與經驗來談,他以國際人權公約審查機制為例,此類審查每五年去聯合國報告1小時,通常各國將之視為作秀,多只報告好的發展;臺灣雖未能進入聯合國審查,但我們花1個星期,將聯合國退休的專家5-6位邀請來臺灣,逐項審查作法,讓這些外國專家理解,人權審查可以很細緻。

企業管理者的挑戰與因應、科技是否加深公眾與政府的信任關係?

  • 周會長

企業的問題在於數位化並未跟人做接軌,人在數位科技的角色需要被思考,例如:某銀行在大學校園中設置無人開戶機,執行結果無人使用。對許多人而言,科技太過複雜,對許多人而言反而使用不便。

  • 曾律師

在公眾與政府的信任關係面向上,她給予目前政府肯定。以政府在推出新法案並要求在短短幾天內發表意見的作法,曾律師認為透明的機制是正確的方向,因為可以在短時間內討論並嘗試凝聚共識,裨益往後的發展。

來賓評論意見

  • 文組的想像力跟隨物質和科技演進,必須要在社會和制度面敢於想像。再者,針對年輕人嚮往服務業主要可分成兩個面向來談。我們臺灣過去有「黑手變頭家」的觀點,傳統上會認為不斷打拼就可以達到人生有一個好的成就,但這忽視了體制問題。第二點,高等教育在臺灣不值錢,很多大學老師認為留在臺灣是相對差的職涯發展,且臺灣並沒有友善碩博士且能跟國外媲美的智庫環境,理組可能有相對較多就業機會,但工時過長。最後是關於「上癮」,上癮是一體兩面,好習慣大家不覺是上癮,但壞習慣就會被冠上上癮的標籤,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利用上癮的特質創造良善的境況。

  • 數位治理是一個途徑,非終端目標,它是一種解決方式,臺灣應在少子化的情境下運用數位資源增長能力,文組和理組必須要學習彼此的思維,需要針對問題設定解決方式,而非被本來的教育模式限制想像力。臺灣要如何參與聯合國,需要熟悉其議題,例如:ICT,必須結合專業力量處理相關議題。

  • 永續發展是目標,技術要發揮需要遊說或施壓。文科和理科的想像力都與生活經驗的體驗有關。

  • 為何我們到了21世紀但還是用古老思維治理網路,網路治理需要文組思維。但在臺灣,文組要聽理組的話,為何不是反其道而行呢?網路治理仍然屬於績效導向,績效治理可能罔顧道德。在資訊倫理方面,資訊使用者被組織蒐集是被批判的,例如開直播是否會與隱私權之間產生衝突。

  • 美國提出了Clean Network計畫,且臺灣也被列入乾淨業者的名單之一,請問這是臺灣對於5G設備或服務的共識嗎?

與談人綜合回應

  • 吳顧問

臺灣在科技或網路發展方面可參考愛沙尼亞的做法,其發展了很多知名軟體以及如電子化身分證的應用。另外可加強的是跨部會協調能力,而不只是創設專責網路業務的「數位發展部」,在橫向協調不足的前提下將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另外,他也不認同文組人要聽理組人的意見,因為至少在ICANN組織中,所有的科技人都得聽律師的意見;在企業內,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在內的主管人員也都不是理組人,反而是工程師只能聽話。

最後他也建議臺灣在參與國際事務方面應能有毅力,也要能願意在失敗或被拒絕的時候繼續嘗試,不害怕失敗,才有可能突破國際困境。

  • 蔡教授

在大學教育中其實已經規劃跨域人才的課程,還有一些實務學習則需等到職場後才會開始,此也有賴企業對員工在數位能力方面的投資。

另也補充,臺灣有關5G網路不採華為設備的做法自4G時代即開始,當時並非目前的執政黨執政,這是歷經很長時間的討論與決定。

  • 周會長

無論是公司或網路治理,都與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有關。例如:臺灣法律系假定學生要當法官,要求學生用公正第三方角度在看問題,所以進入職場後需要角色轉換思考。從教育的角度,周會長建議可以從多樣化角色開始,其以前往美國接受有關公益性律師培訓為例,已成為NGO的領導者為目標,其受訓的內容還包含如何向國際募款、如何管理非營利組織,也會影響到所接受到的訓練。另外就是不要害怕失敗。

  • 曾律師

教育很重要且基本的能力是獨立批判思考,無論是文組獲理組應當一起工作,發揮最大價值。另外,其實臺灣有許多人,包括民間業者,也會一起在國際社會上去爭取臺灣的權益,或者聯合其他民間組織進行區域性的倡議,民間的動力其實是很有活力的,只要不斷嘗試,臺灣就能被看見。

照片集錦

相關影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