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IC文摘— APNIC首席科學家談網路治理(下)

本APNIC文摘原標題為Opinion: Defining Cyber Governance,由APNIC首席科學家Geoff Huston撰文。

上篇談及市場可能失敗,公權力必須介入。這跟網路又有何關係?其實連結可能比我們想像更深入、更錯綜複雜。

網路的發明初衷,是打破地域疆界的限制,業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提供全球使用者服務;最棒的一點,是雙方都無須負擔任何額外的開銷。然而,這也代表聰明、敏銳的業者,可以在一夕之間成長成世界巨人。

事實上,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就是被這些「巨人」所掌控。全球十大企業中,前7名都是數位企業。但Huston質疑,這是網路治理要解決的問題嗎?這些企業有剝削他們的員工嗎?他們有利用壟斷優勢向消費者索取鉅額費用嗎?Google、Apple都以「幸福企業」聞名,而且這些巨頭提供的服務大部分若非免費(google、Facebook),價錢也極為低廉(Amazon)。

那麼,他們是否忽視消費者的偏好或想望?

恰好相反。事實上,在「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盛行的當代,這些巨頭掌握、迎合消費者偏好之無所不用其極,已經到侵犯使用者隱私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各國、地區開始制定資料保護規範,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s,GDPR)就是最為明顯的例子。

換句話說,網路治理也正在經歷「市場失敗」後,公權力入主的過程。

Huston認為我們應特別關注由資料保護法推動的網路治理形式轉型過程。比起管制市場行為,資料保護法將重點放在個人與意圖。根據Huston,這些法條是希望從小處開始,改變「蒐集資料之企業巨頭」與「受監控之個人」之間極度不平等的關係。

最後,以公共圖書館為例,Huston指出我們如何從「知識較難取得但毫無設限」,轉變為今日仰賴搜尋引擎的「知識極易取得但經過篩選」。這樣的改變令人憂心——現代社會全面數位化的另一面,是現代社會中的公共設施逐漸被私人企業取代,而這些私人企業是靠著監控使用者偏好持續鞏固市場地位。

市場一方面給予我們極大權力,一方面也帶來極度威脅。Huston最後表示,一個有效的網路治理框架,應該試圖回應以下問題:我們是否能建立一個網路治理框架,在保護現代社會、促長資訊開放流通並持續茁壯的同時,確保網際網路——這個超棒的數位圖書館,不會就此被一把火燒掉?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與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合作,定期精選APNIC Blog文章翻譯摘要,提供中心部落格讀者了解目前亞太地區網路發展之最新趨勢。原文標題為Opinion: Defining Cyber Governance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