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講堂:創作者 vs. AI生成工具:和解之路 會後報導

台灣網路講堂於4月20日(四)舉辦「創作者 vs. AI生成工具:和解之路」座談會,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蔡志宏庭長主持,並邀請Group.G共同創辦人林思翰導演、台灣資訊智慧財產權協會陳家駿理事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馮震宇教授,以及滷吉拉加熱滷味負責人張智翔設計師,共同針對AI生成議題的著作權、法律規範以及相關衝擊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蔡志宏在開場時便首先說明,國內的著作權法保護的是表達,而非其所表達的思想,在此前提下,屬於思想層次的投入會因為沒有著作權保護而變得沒有價值,制度面要如何提供誘因,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在有關AI生成作品合法擁有者的討論中,馮震宇提出不只要關注AI生成作品的權利歸屬,還要從可否負擔法律責任的觀點來認定。而權利與義務的賦予,也可透過服務中的使用者協議來定義。陳家駿則認為目前沒有標準答案,不過目前主流的見解是,AI生成作品的著作權並不受保護,惟目前這些見解多是行政機關看法,尚未有法院判決。他也提醒,即便目前可透過使用者條款來規範權利與義務,不過當出現侵權案件時,法院不見得會如此採認。

林思翰導演則強調使用AI生成工具產出作品,當用於商業目的時揭露AI工具使用的重要性;張智翔設計師也呼應此觀點,他進一步將設計師廣泛蒐集各種元素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和AI目前抓取既有著作再生成出作品的運作原理做了類比,業主或客戶不見得會能感受這兩類作品之間的差異,也因此AI工具使用誠實揭露更為重要。

在談到AI生成作品對創作者的衝擊時,林思翰表示多少會受到影響,但衝擊並非致命;張智翔則認為,AI工具可以簡化許多繁複步驟,對設計師最大的改變是可縮短設計時間,並且在不需要熟悉各式不同繪圖技巧的情況下,也可以藉此將心中的意象具體展現。

在關於作品風格是否也受保護的討論,馮教授認為是可討論的,特別是當使用他人風格之目的是為造成第三人誤解,風格的保護就有必要性。陳思翰認為所謂的風格是要能傳達出原創者的意志,或許未來所有的人都會利用AI工具來傳達自己的意念。

活動最末,各位專家分別提出其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與展望,馮震宇教授認為AI能幫助人類持續成長,只要能夠善加利用,應可將世界導向更好的一面;陳家駿理事長表示,新科技的浪潮來襲無人能擋,張開雙手擁抱它就對了,法律面也不要設下太多限制;林思翰導演認為,新科技雖然可能對某些產業造成衝擊,但同時也會促進更多元的發展,暫時無需過度緊張;張智翔設計師表示,即便AI設計是目前的熱潮,也不代表每個人學會這項技術後就都會轉行成為設計師,他認為AI技術的不當使用,才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本場次全程直播,歡迎至影音專區回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