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數位身分證

COVID-19疫情促使「低接觸經濟」(low-touch economy)蓬勃發展,人們於網路購物或使用電子支付時,透過臉部或指紋識別驗證身分已成為常態。雖然數位身分驗證相當便利,但同時也構成隱私疑慮。

隨著COVID-19疫苗問世,隱私爭議可能上升至國家監控及公民自由權的層次。疫苗能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並因此被視為擺脫疫情的最佳方案,各國政府也開始探索如何設計或利用「疫苗護照」,再次開放經濟、學校、旅遊及社會。

假設COVID-19病毒持續變異導致未來每年皆須接種疫苗,公民的社會參與權利將由是否持有數位身分證及接種疫苗所決定,若疫苗護照中的資料最終出售給私人企業,亦可能損及個人利益。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EC)推出能取代紙本文件的「歐洲數位身分錢包」(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這個供用戶儲存電子身分證及其他官方文件(包括駕照、服藥狀況、年齡及學歷證明等)的App並非強制措施,目的在於限制企業取得、控制及利用公民個資。舉例而言,用戶即使不在Google或Facebook上建立帳戶,也能利用數位身分錢包使用Google或Facebook服務,如此一來,使用者得以更全面管理自己的資料。

另一方面,有了數位身分錢包,社群媒體或其他網站需要的年齡驗證結果也會更加準確。目前各國政府皆在推廣數位身分證,透過該政策,公民無須揭露個資便能驗證身分或年齡。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已開始討論數位身分證將如何改善後疫情時代的生活,但人們也開始擔憂,未來須透過驗證身分及疫苗接種證明換取基本自由,更重要的是,透過數位身分證,政府可以保護公民為由,遂行大規模監控及審查。此外,若所有網路行為皆被追蹤,那麼公民使用網路的習慣及生活方式是否有外洩風險?種種質疑都為政府帶來新的挑戰。

相關連結:

Neil C.Hughes (2021). Digital ID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Cyber News.

檢自:

https://cybernews.com/editorial/digital-id-in-a-post-pandemic-world/ (Aug. 13, 202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