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Jamie Bartlett觀點看待科技時代的民主倫理

數位時代中削弱民主的六大現象

英國作家Jamie Bartlett在其所撰述的《人類的明日之戰》(The People Vs Tech: How the Internet is Killing Democracy (and how We Save It))[1]一書中,提及數位時代的種種現象已對自由民主價值產生重大衝擊,包括:大數據時代的監控議題、影響民主選舉結果的不實資訊或偏激言論、自動化設備對就業市場的衝擊、科技巨頭壟斷與加密技術的濫用等,摘要如下:

  1. 科技巨頭掌握大量個資使公民活在監控之下

早在1915年,美國心理學家John Watson就主張,所有人類行為皆可受到外部測量,是為行為主義,而大數據時代進一步深化了行為主義的內涵。

科技巨頭與廣告公司提供便宜且便利的服務給消費者,同時以各種名目向消費者索取個資,藉此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進一步影響消費決策,人們對數位企業的依賴更進一步深化前述現象。政府可透過良好的政商關係或法規要求企業提供這些資料,因此不僅科技企業,政府單位也能準確預測個人宗教信仰、政治立場、人格特質及其他資訊。除科技企業外,推陳出新的自動化設備也會存取使用者個資。

由此可見,大數據時代雖為人們帶來種種便利,但我們的選擇也使自己囿限於被監控的風險之中。

  1. 疏離與部族政治

世界已從資訊匱乏的時代邁向資訊超載的大數據時代,資訊量暴增但品質卻良莠不齊。由於科技企業或平臺已取得大量公民個資,旗下的網路平臺或社群媒體社團得以鎖定具有特殊政治偏好及立場者,鞏固想法近似者並透過大量煽動性文字加以凝聚,共享彼此的掙扎與不滿感受,形成同溫層效應,Jamie Bartlett將前述現象稱為「部族政治」(tribal politics)。

生活於網路時代的人們能快速攫取資訊(包括不實訊息、陰謀論及錯誤主張等),並迅速做出政治判斷,與過往民主社會中理性公民縝密思考的的理想本質迥異,當仇視的情緒日益凝聚,兩極對立叫囂謾罵已取代理性爭辯與溝通,本來立場相佐者也開始視彼此為寇讎,而非對手,因此,在這樣仇視氣氛瀰漫的情況下,本來民主競爭的理想本質轉變為對大數據與話語權(各大網路版面)資源的競逐,資源多者往往能在當代民主政治中勝出。

  1. 數位選戰未來

當代民主選戰也延續「部族政治」之氛圍,作者以2016年美國大選為例,說明當時共和黨透過蒐集大量選民資料將選民分門別類,並依群眾所好投送偏愛內容藉此增加共和黨得票率。共和黨透過錄製數百種自相矛盾的資訊並對不同類別的聽眾推出適合各自個性與心情的不同資訊,使選民敵視對手並凝聚認同感。此外,擁有資源可投放大量資訊的科技巨頭也開始與政黨合作進行數位選戰,政商關係因此得以進一步鞏固。

當代選戰已非過往針對不同議題進行理性辯論的理想狀態,而是透過混亂資訊擾亂民眾思考,不計一切抹除理性以形塑認同的泥淖戰。

  1. 自動駕駛下的民主

大量與民主相關文獻指出,中產階級是維持民主穩定的基石。然而,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將取代大量職位,並使許多就業人口面臨失業窘況,且影響範圍不限於中下階層,演算法甚至能透過程式模擬歌手及律師,並從事那些傳統上認為須運用複雜思維邏輯的高階職業。

具備數位科技能力之就業人口將獲得高收益,高薪勞工與中低薪勞工之間不平等的現象因此加劇,中產階級也將因此萎縮。若民主政治缺乏中產階級參與,可能使民主價值難以推動,同時,不平等的現象也是撕裂社會信任元兇,既得利益者不願改變現狀,而弱勢者則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進一步形成政治冷漠,若弱勢族群認為再也無法改變自身境況,則可能萌生反民主之思維,並進行相關社會運動。

  1. 數位企業壟斷

壟斷在民主政治史上並非罕見之事,過去鐵路大亨、石油大亨、1980年代市場智庫與公關公司都是既有案例。有實力進行壟斷的大企業能將強大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影響力,此現象將壓縮社會地位較差團體的生存空間,除造成不平等外,其發聲權利也將因此被剝奪,不利於多元民主政治發展。

當代壟斷的代表非科技巨頭莫屬,過往企業巨頭壟斷市場並使消費者為其產品支付高昂費用,但當代科技企業卻為消費者提供低價甚至免費之服務,使消費者為了得到此類服務,必須應科技企業要求提供個資,助長社會監控之情況。

過往民主國家往往透過反壟斷法規抑制壟斷現象,但當代壟斷情況與傳統模式有所不同,因此須與專家及公民團體共同研討,訂出適切法規應對上述情況。

  1. 與民主價值對立的加密無政府主義

Jamie Bartlett提到,加密技術可使網路形成封閉的空間,一種新興政治哲學:加密無政府主義因此產生,其基礎概念在於透過加密技術於網路中形成一個封閉空間。有關加密無政府主義之詳細介紹,可參閱本部落格2020年10月所撰寫的「淺談加密無政府主義對民主國家權力之影響[2]一文。

守護民主價值之方式

針對上述現象對於民主形成的挑戰,國家應如何守護民主制度與價值?Jamie Bartlett提出以下方案:

  1. 培養警覺、獨立思考且道德自主的公民

  建造全新的數位倫理防治中心,降低數位成癮的情況,使公民在思考議題時能不再因使用數位工具而分心,降低數位成癮後,公民便可能進一步思考數位產品對他的意義為何,也才可能放下手機,開始關心重大政策或國家大事,並花費更多時間思考,藉此培養獨立思考之能力。

  1. 用普遍同意的現實認知與妥協精神,打造民主文化

打破同溫層並與不同立場者進行理性溝通,藉此打破仇恨,培養獨立自主的教育系統。教育單位應納入陰謀論、不實訊息與大數據等相關課程,及早開始進行數位倫理教育。在法規方面,應針對演算法及廣告商蒐集個資之行為進行明確規範。

  1. 保障自由且公平的選舉機制

政府應強制競選政黨建置資料庫並儲存資料節點、廣告及相關技術,供專家檢驗,並嚴查機器人或假帳號。數位時代是一個忙碌的時代,政府應思考提供選舉假,使選民有充分時間思考候選人提出的政見政策。此外,應針對機器人帳號設計監控機制,並讓網路平臺承擔更多責任以防止不實訊息、仇恨言論或陰謀論的傳遞。

  1. 保障中產階級活力

政府須介入市場運作,因應新興就業環境設置就業轉型計畫,並透過制度將利潤留在勞工階級,同時針對自動化生產模式進行課稅。另外,應制定新的職能支持網,並針對從事零工經濟之勞工(如外送服務)進行保障,以及修改不合理的勞工利潤分配比例。

  1. 確保公平交易並保證人工智慧不會違反民主價值

政府須透過反壟斷法規確保公平交易機制,鼓勵新創以及願意與勞工共享利潤之企業,並訂定更為明確的資料保護規範,限制平臺或企業取得公民個資之條件;目前具代表性的法規是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法規應保障公民對自身個資有主導權,不受企業或他人擺布。人工智慧雖然為時代發展之趨勢,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發展相關技術的同時,應確保其能為相關從業人員所掌控,要求該技術服從民主控制,並保障其不會被威權國家竊取或有心人士濫用。

  1. 建立數位國家

政府的執政措施必須能跟上數位時代的腳步,首先,增加執法單位預算並提升能力,招募新生代的「數位警察」增加數位空間的執法能力,但同時必須建構相對應的審查機制進行監督,避免執法過當。第二,對新興的數位貨幣進行制度規範,對抗新世代的洗錢手法與金融恐怖主義。最後,公部門應增加就業條件以吸引數位人才,並適度應用數據模型與區塊鏈等科技成果,但須注意數據模型可能會內建人為歧視,進而形成偏誤循環,因此,在使用科技成果前須召開科技倫理會議,並邀請相關公民團體進一步討論。

結語

Jamie Bartlett在《人類的明日之戰》一書中,已描繪了科技時代對於民主政治挑戰的圖像,並提出守護民主價值的建言,未來可再追蹤各國政府是否提出相關制度與法規。

[1] Jamie Bartlett.(2018). The People Vs Tech: How the Internet is Killing Democracy (and how We Save It). London, England: Ebury Digital.

[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部落格(2021)。淺談加密無政府主義對民主國家權力之影響。檢自https://blog.twnic.tw/2020/10/29/15586/ (Jun.11, 202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