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台灣網路講堂第四場次會後報導

活動網站:www.twsig.tw

(6月24日台北訊) 台灣網路講堂於今日舉辦「剖析臺灣的數位不平等」,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吳齊殷副所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何榮桂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周宇修會長以及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推動辦公室須文蔚主任,從不同利害關係人之觀點,來探討台灣的數位不平等問題。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提到,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劇了貧富差距與社會分化,加深了數位不平等,也被列為未來2年即將會面對的短期風險之一。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發布的2020台灣網路報告,台灣偏鄉與非偏鄉的家戶上網率相差甚微。這是否代表台灣網路使用人口沒有城鄉差距,或沒有所謂的數位不平等問題?

座談首先由何榮桂教授從教育觀點提出看法,他認為台灣並不存在「數位不平等」問題,只有「數位落差」問題。他提到數位落差是普遍現象,問題不只發生在相對落後或資源稀少的縣市,即便是首都城市亦然。他介紹了教育部多年來推動縮減數位落差計畫的歷程,其中最顯著的成效就是成立數位機會中心,還有所謂的數位學伴(e-tutor)的功能,過去這些數位機會中心也扮演了學生下課後的去處,以及外籍配偶與家鄉聯繫的管道。當今的數位平權計畫更納入了新住民、原鄉以及中小企業在內,並讚譽教育部在推動規劃上的周延。

周宇修會長提出數位包容的概念,他以上網為例,可能無法落實光纖上網的因素包括像是老舊建築無法支援光纖接入,或者有些地點根本無法架設手機基地臺等。他認為,數位落差要處理的問題有前端與後端的兩個層次,而不能只從解決後端來處理。例如當學生無法連上視訊課程,可能是他所持有的平板電腦過於老舊,也可能是或頻寬不足,或不會操作等問題。文化差距也可能是因素,包括像是原住民、移工、身心障礙者等,都各自有其在數位科技應用上的困境,當處理數位不平等時,恐無法都面面俱到。他也提出資源的有效整合,再加上公私部門合作,可增加處理力道。

須文蔚主任則認為政府投入過多重點在使民眾上網,也認為政府不應該就只滿足於網路與手機的高普及率KPI上。他提出從近用、素養、包容、平權到發展的進程,認為過去處理數位不平等問題方面比較像是從福利政策角度切入,也因此只關注在提供弱勢團體相關工具上,這樣的做法並不足夠。他也進一步建議不能再繼續用上網率來評估成效,提升「數位素養」能力才是重中之重。須主任為台灣的數位不平等問題提出「空-假-弱」處方,內容包括:本地數位教育與台灣本土內容建構、實施數位媒體素養與資訊安全教育,以及推動嶄新數位包容與數位平權政策。

座談會的最後由吳副所長做總結,再次強調處理數位不平等問題或推動「數位人權」應採用「數位包容」概念,也就是要承認確實有一群人可能因為身心障礙等不同因素,沒有辦法進入到數位世界中,但是整個系統必須要能支撐起這群人,而不只是透過提供上網或免費平板來處理,因為這個只有解決「近用」的問題。

 

*因應疫情本場次全程直播,直播連結如下https://youtu.be/SnTTD5kP52o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