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屆ICANN APAC-TWNIC Engagement Forum首日精華

TWNIC與ICANN第2度合作舉辦交流論壇

2021年4月15至16日期間,TWNIC與ICANN共同於臺北舉辦合作交流論壇(ICANN APAC-TWNIC Engagement Forum)。本次為自2019年來第二屆ICANN與TWNIC合作交流論壇,目的是集合多方利害關係人與國際網路社群,針對域名、IP位址及網路安全等主題,提供探討議題、互通有無的機會,也期許藉此場合,加強深化臺灣網路社群與國際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連結、共同面對全球網路重要議題。

論壇期間同時舉辦第35屆TWNIC IP政策資源管理會議。為促進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本會議作為各界討論、交流網路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議題的交流平臺,期能彙集臺灣多方利害關係人對IP政策及管理機制的多元意見。

開幕典禮請到重量級致詞貴賓,包括網際網路之父Vint Cerf、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鄧惟中、美國在台協會經濟組組長安恬(Dannielle Andrews)、ICANN董事Akinori Maemura、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總裁 Paul Wilson,以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李育杰董事長。

海外貴賓Akinori Maemura及Paul Wilson在2019年都親自參與第一屆論壇,也遺憾本次無法親身參與。所有貴賓不約而同感謝TWNIC與ICANN,認為此論壇不僅能接軌臺灣網路社群與國際議題討論,也是加強、深化國內多方利害參與風氣的重要契機。另一個貴賓致詞的共同主題,則是開放透明、多方利害關係人參與的政策討論,將是持續守護全球網際網路自由、開放、民主的關鍵。

專題演講1:管制社群媒體其實是為了控制網路

緊接於貴賓開場致詞後,是兩場開幕專題演講,分別由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公共政策學院的Milton Mueller教授及APNIC社群合作總監Pablo Hinojosa主講。

Milton Mueller教授以「管制社群媒體其實是為了控制網路」為題,解釋近年各國政府積極立法規範社群媒體平臺的舉動,恰恰展現國家政府加深控制網路的企圖。當代討論常稱社群媒體平臺「壟斷」線上討論,但Milton強調這論點並不正確;他指出,抖音風靡全球的現象,就證明只要新平臺具備足夠吸引人的創新,就有機會成功。

他接著比較今年初美國國會山莊暴動,以及美國喬治亞州非裔美國人Ahmaud Arbery遭警察無故槍殺的事件。前者發生後,主流媒體群起批評社群媒體是暴動的「始作俑者」,然而當後者因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引起全國義憤,最終讓先前吃案的殺人警察接受法律制裁、甚至促使喬治亞州修法,卻無人為此稱許社群媒體的關鍵角色。

Milton批評,社群媒體的形象在當代公共討論受到嚴重扭曲。他認為這是因為社群媒體平臺不受國家權力管控,而且平臺上的討論常具備撼動實體社會的力量;在他眼中這是好事,但卻不為國家政府所樂見。Milton也觀察,無論是民主國家或專制政權,政府所訂定的社群媒體規範法規,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管制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言論,確保平臺上僅出現政府喜歡、大眾認同的言論。而這種實質上「管制言論」的做法,只會傷害民主、破壞網路自由開放的本質。

專題演講2:網路治理的發展趨勢與機會

Pablo Hinojosa的演講聚焦於網路治理的發展趨勢。觀察20年來的網路治理發展,Pablo整理出網路治理的民主程度、保護國家利益、多方利害關係決策流程,以及網路安全共4大趨勢,並依序介紹各趨勢的內涵及消長。Pablo也強調,這4大趨勢是從APNIC作為技術社群的觀察及詮釋,分享目的僅為激發討論,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在網路迅速擴張的發展前期,全球「上線」人口越來越多,帶來的多元活力也促進網路治理討論益發民主。可惜的是,隨著網路治理討論從基礎架構往表面的應用層集中,一般大眾對網路的印象僅停留在網站、應用程式等網路表層,導致掌握這些服務的科技巨頭權力大幅增加,而這種權力不平衡,也使得網路治理的民主化程度逐步下跌。

國家政府始終對網路無國界的特質戒慎恐懼,而隨著虛擬與實體世界之間的界線益發模糊,國家政府「捍衛網路主權」的意志也越來越強烈。觀察德國總理梅克爾於2019年柏林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ce Forum,IGF),以及法國總統馬克宏於2018年巴黎IGF的發言,不難看出「保護國家利益」趨勢日益高升,已成為多數國家的政策方向。

網路治理討論始於網際網路作為技術資源的主權爭議,當時全球社群認為網路不應被視為單一國家的所有物,全球利害關係人都有權參與網路治理。諸如技術協定、域名及IP位址等網路基礎建設政策討論,也在多方利害關係治理模式下運作順暢。然而,多方模式目前仍難以推廣至其他網路治理議題中,而如同「民主化」趨勢,多方利害關係治理的發展近年顯得低迷不振。

國家政府往往認為他們有權主導所有安全相關討論,網路安全自然也不例外。這樣的結果是國家政府開始以公共安全、保護人民之名,破壞開放自由、全球互連的網際網路。而此趨勢不意外的,和「保護國家利益」一樣持續穩定上升。

總結而言,網路治理的民主程度與多方利害關係模式都呈現衰退,國家主權和以安全為名分裂網路的趨勢反而成長。雖然乍看之下,網路治理發展並不樂觀,但Pablo相信,只要持續積極展開對話、開放討論,我們總有辦法克服眼前的難關。

開幕座談:網路安全

本次論壇以網路安全為討論主軸,第一日的開幕座談邀請到ICANN技術交流副主任Adiel Akplogan、非營利註冊管理機構DotAsia執行長Edmon Chung、APNIC資深研發人員George Michaelson、Milton Mueller教授,以及拉脫維亞國碼域名註冊管理機構(NIC.lv)執行長Katrina Sataki,分別就自身角度分享對網路安全的看法。

Adiel介紹DNS安全擴充程式(DNSSEC),說明目前的推廣重點在說服業者開啟DNSSEC的「驗證」(validation)功能,否則只靠ICANN在根區簽署,難以發揮DNSSEC真正的功效。Edmon則分享gTLD業者觀點,指出註冊管理機構與受理註冊機構一直積極參與防治DNS濫用的工作,包括近年提出的DNS濫用框架、PIR成立DNS濫用機構(DNS Abuse Institute)等皆為實例。

George則從IP位址的角度出發,介紹地區網際網路註冊機構(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RIR)們為了加強位址及邊界閘道協定(BGP),持續開發中的資源公鑰基礎建設(Resource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RPKI)。Milton重申近年盛行的科技國家主義(Technical Nationalism)是全球網路面對的最大危機,並提醒ICANN的使命範疇嚴格僅限於技術層面,切勿將惡意內容、不法內容和DNS濫用混為一談。

相較於通用域名(gTLD),國碼域名(ccTLD)的濫用情形一向較為輕微。ICANN雖無權干涉ccTLD註冊管理機構政策,但Katrina表示,這不代表ccTLD就不會收到要求他們處理DNS濫用議題的他方壓力。他強調,雖然ccTLD之間沒有、也無須遵守全球一致的DNS濫用防治政策,但大多ccTLD都會互相分享情報、積極溝通交流,這也有助於ccTLD打擊DNS濫用。

本日活動午後場次採雙軌形式進行,分別為政策討論及技術討論。政策討論除了探討網路安全通報機制、數位轉型,也分享IPv6全球部署現況。技術討論的部分則聚焦於DNSSEC、DoH及DoT的利弊分析,以及全球通用的發展情形。

2nd ICANN APAC-TWNIC Engagement Forum Day 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