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IC文摘—New IP與新興通訊技術(中)

本APNIC文摘原標題為New IP and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由APNIC首席科學家Geoff Huston 撰文。

上篇文中提到,Geoff Huston總共列出7項他認為值得關注的新興通訊技術,我們已向各位讀者介紹了光同調(optical coherence)、5G以及IPv6,本文將接續介紹「瓶頸頻寬和雙向傳播時間」(Bottleneck Bandwidth and Round-trip propagation time,BBR),以及「快速UDP網路連線」(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s,QUIC)兩項技術。

瓶頸頻寬和雙向傳播時間

BBR是Google的一種壅塞控制演算法。過去TCP/IP 大多是先觀測傳輸時封包有無丟失,若丟失便判斷為網路壅塞並全面降速,直到成功傳出丟失的封包。這會導致緩衝區(buffer)不斷擴大,在傳輸大量資料時速度越來越慢、最後卡死。而BBR演算法的變革,則是透過不斷偵測封包傳輸的錯誤率,根據總傳輸量和錯誤量的比例來決定要以何種頻寬傳輸,降低緩衝區堵塞的狀況,進而提高傳輸速度。

無論在流量控制或速度管理上,BBR演算法帶來的革新都可在網際網路史上留下一筆。作者強烈推薦大家持續關注BBR的發展。

快速UDP網路連線

QUIC也是由Google研發的新傳輸協議,目前已在網際網路工程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中以第三代HTTP(HTTP/3)的定位討論。QUIC的出現是為了解決HTTP/2 傳輸層線頭阻塞(head-of-line blocking,HOL blocking)和HTTP連線建立過程冗長的問題。作者在文中僅聚焦於QUIC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把資料封裝成加密過的 UDP 封包,並在UDP上傳輸。

與在TCP上傳輸,大家都可看到IP封包內容的HTTP/2不同,QUIC的做法是將本來傳輸中公開的TCP流量管制參數隱藏起來。這代表網路營運方無法再依自身的網路管理政策管控轄下網路中的封包傳輸,相反的,應用層握有更大的控制權,可以選擇依平臺調整資料傳輸的速度和流量。 作者認為,隨著網際網路繼續演進,控制權從作業系統平臺轉至應用程式將是不可逆的趨勢。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與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合作,定期精選APNIC Blog文章翻譯摘要,提供中心部落格讀者了解目前亞太地區網路發展之最新趨勢。原文標題為New IP and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Scroll to Top